武科大师生团队破解输氢管道“氢脆”难题
团队自主研发“夹杂物功能化设计与精准构筑关键技术”,通过三大突破显著提升输氢管线钢安全性与经济性:首次提出“核-壳”构型复合夹杂物结构-功能一体化思路,用硬质氧化物内核“包覆”氢原子,软质硫化物外壳缓解压力,使材料抗裂能力提升十倍;自主研发低成本氢观测装置替代百万进口设备;冶金新工艺使炼钢成本降低30%。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高度评价道:“该技术国际领先,研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的难点便是如何在炼钢过程中对夹杂物进行精准调控。团队经过百余次中试实践试验,找到最佳脱氧剂配比,通过在钢水中精准控制各种元素比例和环境条件,使微观粒子形成“硬核包软壳”结构,成功将钢中有害夹杂物转变为多功能抗氢脆基元。
目前,武钢已应用该技术并通过了国家输氢管道重点示范工程项目认证。团队已获4项发明专利、发表SCI/EI论文10篇,正与中石化、三一重工等十余家企业推进产业化应用。项目团队指导老师、该校材料学部黄峰教授表示,该技术为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安全经济的氢气长距离输送提供了“中国方案”。此外,还能应用于高压储氢罐、高强汽车板等钢生产,实现对钢材的定制化生产,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已产出系列产品服务“中俄东线”“西气东输”等国家战略工程,有力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6月29日,来自华能福州电厂的高品质稳定蒸汽,跨越首石山,穿越24公里,输送至位于福州新区(长乐区)金梅潭工业区的厚东针织染整有限公司蒸汽联箱。这标志着华能福州新区(长乐区)北区集中供热工程首批用户供汽成功。
华能福州电厂供热办主任刘灿华介绍,该项目是省重点项目,也是福州新区(长乐区)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项目,将推动福州新区(长乐区)传统印染行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稳定蒸汽。此外,还可替代企业自营小锅炉,实现用热企业无煤化生产。
据悉,该项目以华能福州电厂为热源点,建设通向福州新区(长乐区)北部各工业区的供热蒸汽管网,管道总长约82公里。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全年可节约标煤36.7万吨,减少34.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地区实现“双碳”目标。
该项目是省内最长的供热管道工程,翻越山峰高差达500米,沿线涉及6个乡镇30多个村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华能福州电厂克服复杂地形地貌与恶劣气候条件,于2024年底实现第一标段26.3公里管道全线贯通。进入第二和第三标段施工,项目建设从山林转至城镇,协调任务更加繁重,项目推进更加困难。
华能福建分公司党委带领华能福州电厂开展了一系列攻坚工作。依托“供热工程攻坚”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全体项目管理人员自春节后移师施工现场办公,与施工单位一起“吃在现场、住在现场”,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管理中,及时梳理并解决工程推进的各类难题堵点,督导施工单位根据工期计划落实人员、物资、机械等安排。在确保安全、质量的情况下,有利天气全速施工、夜间雨天抢抓施工,工程第二标段连续3个月完成月度管道安装超3000米。6月24日12:00启动水压试验,6月27日23:48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迅速开始管道吹扫、暖管,加速攻克各项节点任务。经过连续3天的彻夜奋战,6月29日下午,华能福州新区(长乐区)北区集中供热工程凤洋支线水压试验及管道蒸汽吹扫一次合格,低压管道接入厚东、华良两家印染厂并试运行合格,成功实现用户供汽。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管道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高砚松说。
2025中国(沧州)管道装备展览会将于2025年9月11日-13日,在沧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展览会不单单是对管道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管道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快管道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沧州乃至全国的管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一个供需交流合作的重要展会平台。